最近看了一個面書的連結,說的是一個外國護士寫的一本書,這護士在善終醫院服務,接觸了很多患癌症面臨死亡的末期病人,這本書就寫下這些病人在生命終結前最後的遺憾。最常見的遺憾有把太多時間放在工作上;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太少時間給家人及朋友等等,若再次選擇不會走這樣的路。
人生充滿著選擇。有人說人生的路就是無數的抉擇而形成,也有人說人生是命定的,所謂的選擇其實是騙人的玩意,路早已舖好。辜匆論人生是否命定,我們每天確實在不斷的選擇,命定論於我而言只是紙上談兵,其真確與否都無損我們要面對著大大小小的抉擇。問題是,是否每一個決定都是出於自願,出於真心?
有些事情我們是無從選擇的,生老病死都不從人願。我們沒法選擇父母是誰,相對而言父母也未能選擇己的子女是龍是鳯,只能隨遇而安。我認識一個媽媽,她的女兒出生時感染了腦膜炎,從此決定了這嬰孩的命運,因腦部缺氧而長期癲癎,不能說話,兩歲也站不起來,身體越發長胖,每一次羊癎發作,痛得只能無聲的哭訴著。我們不知道那小孩有多痛,但至少知道每次抽筋都讓媽媽有撕心裂肺的痛;從出生就不斷出入醫院,徘徊在生死邊緣不知多少次,我不能想像這媽媽在背後多少次垂淚。這個媽媽沒法選擇自己女兒的健康,但她選擇了如何面對這個不幸的女兒:她辭去本身收入不俗的工作,飛往美國上一個學習如何照顧癲癎嬰兒的課程,回到香港全職帶著這個女兒,給予她所能有最好的:身型太胖沒有福份穿上美輪美奐的小孩衣服,便想出買成人襪褲讓女兒穿上;為了女兒能如平常小朋友一樣站起來走兩步,便抱著數十磅重的女兒到處尋訪隱世醫術、身體力行為她做物理治療、為她的小手按摩;女兒喜歡靜,喜歡大自然,喜歡綠色,多辛苦也帶她到台灣花蓮旅行。這便是這位媽媽自己的選擇,那我們呢?
我們平日因為生活而長嗟短嘆,說工作有多麼不如意,每天上班是多麼的不快,推說沒有選擇,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相對於生老病死的無常,日常工作的不如意是自找的,因為都是我們理性下的選擇。我們不自覺地選擇了工作帶來金錢的回報、選擇了一種穩定的生活模式、選擇了一種所謂大眾覺得「正常」的生活模式:畢業、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置樓、投資、退休就是最標準的生命軌跡。但有沒有想過這所謂的框框是誰定下來?誰為我們做了這樣的抉擇?當我們羨慕、妒忌那些逍遙快活、周遊列國的人,讀著他們寫的遊記,看著他們拍那些美不勝收的景色時,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做著同樣的事?真的是經濟問題嗎?以我讀過的遊記【不去會死】、【死在路上也不錯】等作者都是窮遊天下,以自己的信念來完成一生中的大事。
我不是說旅行必定是每個人的生存目標,夢可以是三餐一宿,可以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可以是跟愛侶同偕白首,亦可以是富甲一方,權傾天下,只要這真是你一生所想要的。只要認清我每正在做的事大多都是來自己理性的選擇,到生命盡頭時,可別要後悔。一塊錢,是花掉還是存下來;一天假期,是在加班還是去陪朋友;一生的時間,是營役一輩子換取那毫無飄渺的認同還是偏離主流去追夢,都是我們權衡利害下的理性抉擇,沒什麼可怨。
傷健人士沒有選擇生而為傷殘,但他們可以選擇積極面對,訓練自己參加馬拉松輪椅賽或劍擊隊成員,或選擇自暴自棄,在輪椅上苟延殘存;大眾活在基層的市民,當小販、超市售貨員、清潔工、校工等沒有知識及能力往上流,但他們可以選擇心懷滿足的默默耕耘,養兒育女,望下一代能青出於藍,亦可以選擇索性不去工作,以綜緩度日。
當我們還有資格,還有能力為我們自己的生命作出選擇時,應當珍惜,因為很多選擇都沒有第二次機會,亦有很多人根本沒有資格作選擇。我們要心存感激有所選擇是件奢侈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事。當然,從來沒有說過離群是件容易的事,當大眾價值觀下的少數從來都承受著不少壓力,代價不菲,不過,有什麼比自己生命更有價值?就如九把刀所著【買過最貴的東西是夢想】,追夢是無價的。
這是那位媽媽為跟她的朋友在自己家中一堵牆上畫的一幅晝,中間那個冬菇頭是她女兒
年少無知
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無用困惑
如果活著能坦白舊日所相信價值今天發現還未老
如果命運能演習現實中不致接納一生每步殘酷抉擇
留守過去的想法我會否好像這樣生於世上無目的鞭撻
人生充滿著選擇。有人說人生的路就是無數的抉擇而形成,也有人說人生是命定的,所謂的選擇其實是騙人的玩意,路早已舖好。辜匆論人生是否命定,我們每天確實在不斷的選擇,命定論於我而言只是紙上談兵,其真確與否都無損我們要面對著大大小小的抉擇。問題是,是否每一個決定都是出於自願,出於真心?
有些事情我們是無從選擇的,生老病死都不從人願。我們沒法選擇父母是誰,相對而言父母也未能選擇己的子女是龍是鳯,只能隨遇而安。我認識一個媽媽,她的女兒出生時感染了腦膜炎,從此決定了這嬰孩的命運,因腦部缺氧而長期癲癎,不能說話,兩歲也站不起來,身體越發長胖,每一次羊癎發作,痛得只能無聲的哭訴著。我們不知道那小孩有多痛,但至少知道每次抽筋都讓媽媽有撕心裂肺的痛;從出生就不斷出入醫院,徘徊在生死邊緣不知多少次,我不能想像這媽媽在背後多少次垂淚。這個媽媽沒法選擇自己女兒的健康,但她選擇了如何面對這個不幸的女兒:她辭去本身收入不俗的工作,飛往美國上一個學習如何照顧癲癎嬰兒的課程,回到香港全職帶著這個女兒,給予她所能有最好的:身型太胖沒有福份穿上美輪美奐的小孩衣服,便想出買成人襪褲讓女兒穿上;為了女兒能如平常小朋友一樣站起來走兩步,便抱著數十磅重的女兒到處尋訪隱世醫術、身體力行為她做物理治療、為她的小手按摩;女兒喜歡靜,喜歡大自然,喜歡綠色,多辛苦也帶她到台灣花蓮旅行。這便是這位媽媽自己的選擇,那我們呢?
我們平日因為生活而長嗟短嘆,說工作有多麼不如意,每天上班是多麼的不快,推說沒有選擇,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相對於生老病死的無常,日常工作的不如意是自找的,因為都是我們理性下的選擇。我們不自覺地選擇了工作帶來金錢的回報、選擇了一種穩定的生活模式、選擇了一種所謂大眾覺得「正常」的生活模式:畢業、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置樓、投資、退休就是最標準的生命軌跡。但有沒有想過這所謂的框框是誰定下來?誰為我們做了這樣的抉擇?當我們羨慕、妒忌那些逍遙快活、周遊列國的人,讀著他們寫的遊記,看著他們拍那些美不勝收的景色時,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做著同樣的事?真的是經濟問題嗎?以我讀過的遊記【不去會死】、【死在路上也不錯】等作者都是窮遊天下,以自己的信念來完成一生中的大事。
我不是說旅行必定是每個人的生存目標,夢可以是三餐一宿,可以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可以是跟愛侶同偕白首,亦可以是富甲一方,權傾天下,只要這真是你一生所想要的。只要認清我每正在做的事大多都是來自己理性的選擇,到生命盡頭時,可別要後悔。一塊錢,是花掉還是存下來;一天假期,是在加班還是去陪朋友;一生的時間,是營役一輩子換取那毫無飄渺的認同還是偏離主流去追夢,都是我們權衡利害下的理性抉擇,沒什麼可怨。
傷健人士沒有選擇生而為傷殘,但他們可以選擇積極面對,訓練自己參加馬拉松輪椅賽或劍擊隊成員,或選擇自暴自棄,在輪椅上苟延殘存;大眾活在基層的市民,當小販、超市售貨員、清潔工、校工等沒有知識及能力往上流,但他們可以選擇心懷滿足的默默耕耘,養兒育女,望下一代能青出於藍,亦可以選擇索性不去工作,以綜緩度日。
當我們還有資格,還有能力為我們自己的生命作出選擇時,應當珍惜,因為很多選擇都沒有第二次機會,亦有很多人根本沒有資格作選擇。我們要心存感激有所選擇是件奢侈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事。當然,從來沒有說過離群是件容易的事,當大眾價值觀下的少數從來都承受著不少壓力,代價不菲,不過,有什麼比自己生命更有價值?就如九把刀所著【買過最貴的東西是夢想】,追夢是無價的。
這是那位媽媽為跟她的朋友在自己家中一堵牆上畫的一幅晝,中間那個冬菇頭是她女兒
年少無知
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無用困惑
如果活著能坦白舊日所相信價值今天發現還未老
如果命運能演習現實中不致接納一生每步殘酷抉擇
留守過去的想法我會否好像這樣生於世上無目的鞭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