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12

秀色可餐──聖約翰市場

旅行時很喜歡逛當地的市場,因為市場裡充滿著大自然的恩賜,更會體味到人們最地道的起居。

新鮮的蔬果堆在一起,表面映照著炫目的光澤:一個個飽滿的蕃茄,一縲縲葡萄,嬌艷欲滴的士多啤梨宛如展露著最誘人的微笑;那些散發著鹹香的西班牙火腿一隻一隻吊在櫥窗上,不禁再三回望;轉角又成了乾果的世界,裹在糖漿中的腰果、合桃鍍上一層金光;在市場中央又有一檔又一檔TAPAS BAR,圍圈坐在吧枱上,以西班牙地道小食伴酒,閒話家常。

單是看到鮮紅嫰綠的菜蔬,引誘出最原始的食慾,莫明的興奮起來,彷彿從未見過這些平常不過的蔬果,不禁拿起相機,貪婪的將顏色攝入相機中。或許是因為平常我們太忙,太少時間留意這些不起眼而又理所當然的事物,在旅途中才有這些餘裕去重拾遺失了的美好。

  

28.3.12

醞釀‧沉澱──懶洋洋的旅遊

這次到西班牙之旅長達十八日,有一半的時間都花在巴塞隆拿,景點多但時間充裕得緊,馬拉松後仍有時間慢遊就是地中海城市。一天三杯咖啡、兩杯白杯,四餐飲食,中間穿插著參觀最偉大的建築物與博物館,這就是我的巴塞之旅。

喜歡窩在陽光灑下的露天咖啡室中,看街上的人來人往,在陽光的照耀下溫暖全身,點一杯冰凍的白酒,以帶來的小說伴著下酒。走累了便坐在市中心廣場的一角,看著白鴿成群成群飛來飛去,晒著日光浴,讓微醺的酒氣漸漸隨陽光消散,閉上眼鬆鬆筋骨,好不舒服。傍晚時份,夕陽斜下,一杯溫熱咖啡正好驅散了寒意,伴隨著夜幕降臨,整理著當天拍的照片,想想哪是什麼地方,回過神過已是夜深......

一個旅程是否有意義,能否在世界地圖上畫上自己的足跡,是否真的了解一個地方,並不視乎花了多少錢,到了多少個景點,而是在過程中對當地的文化、人、氛圍以至生活的認知與感受有多深。

走馬看花式的旅行團之旅除了「到此一遊」之外,並沒有什麼得著,原來就算是自遊行,把行程排得密密麻麻趕時間趕行程,到後來旅程後從相片中除了看到擺著招牌"pose"的自己,就什麼都記不起。那個地方竟然是什麼?特色在哪?可能半點也說不出口。我們的記憶原來是如此的短促,尤其是在旅途當中,前天到過哪些地方昨天的午餐吃了些什麼都會很快忘掉。馬不停蹄式的旅行很容易令身心疲憊,缺乏深度的行程

在旅程中一點一滴慢慢用時間醞釀,讓記憶沉澱、整理,會令走過的路更深刻,在世界地圖上的足跡印得更清晰。旅行,停下來是為了繼續走下去。

 
這間是我很喜歡的一間咖啡室,連天台三層樓高,沒有旅遊書介紹,但總是很舒服就是了。

27.3.12

白色的休憩空間

自問自己對藝術沒多大認識,尤其是抽象的現代藝術,從藝術家的作品當中大多看不出個所以然來,自己沒有藝術涵養,不敢批評,但自己總愛逛藝術館,是因為她的氛圍、建築,特別是這個巴塞隆拿現代藝術中心。

從La Ramblas 古然盎然大道的小巷中轉出來,就見到這幢以白色為主色的博物館,以玻璃引入陽光,是一種靜的迷思,單是在這幢建築物內逛已是一件賞心樂事。


不過更重要的是館外的氛圍,辜匆論這藝術館除了我這些買了套票的遊客受會到此一遊外,還有多少本地人,尤其是年青人參觀,但至少這藝術館營造了一個可讓年青人聚腳的地方:在陽光灑下的空地上玩滑板、讀書、睡覺、踢波、聊天。文化就是這樣的空間營造出來,不是空中樓閣,是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我們香港的生活空間呢?假日的休憩空間都聚滿了人,卻是菲傭、印傭,丁點喘息的空間都被搾淨盡了。
   

25.3.12

Barcelona at your feet (2)

這次馬拉松不最大的不同就是賽程中除了一向的Ipod Shuffle外,這次多了一部相機,沿途除了拍下風光外,更搶鏡的是鏡頭攝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參賽者,一瞥間便攝下了一個又一個故事。
在人生路上,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些什麼東西,可能是一對子女

可能是身邊的朋友

亦可能是一生。

坐在輪椅上的不知是太太還是什麼親人,不過都不重要,她也是一個參賽者,身上綴著顏色鮮明的號碼布。儘管完成了這個賽事,她亦不會從輪椅中站起來,這是風雨同路,這是不離不棄。突然發現我背負的只有自己的人生,其實輕鬆得很。

Barcelona at your feet – Barcelona Marathon 2012


 

在特首選戰塵埃落定後,在世界另一方慢了六小時的平行時空,正進行一年一度的巴塞隆拿馬拉松,個人的第四個全馬,亦是第一個海外的馬拉松。有接近二萬人參與,意義上比小圈子選舉認受性強得多。
這裡的馬拉松沒有分組,只有貨真價實的42.195公里的全程馬拉松,出發的時間亦只有一個:早上八時半,只有以個人時間的快慢分四個出發的時序,地點則在Montjuic Park 昔日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主場館──城市的制高點出發,氣勢磅礡。
路線來說,巴塞隆拿馬拉松全程基本上都是平路,只有緩緩的暗斜,起伏也只不過數十米而已,相比起跑過三條大橋、三條隧道的香港馬拉松,香港的渣打馬拉松算是地獄賽道。不過三月地中海城市的陽光可不能小覻,曝晒下來氣溫高達25度以上,加上八時半才開始作賽,結尾正好撞上了艷陽當空的正午,這又是另一種挑戰。

說過要以雙腳跑遍這個熱血的城市,第一次踏足巴賽隆拿,第二天的旅程,所有享負盛名的景點都只聞其名,更沒有事前研究過賽道,就讓賽道盡情的給我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到哪裏是直走還是拐彎,轉角後是什麼境象,跑的究竟是東南西北沒有半點頭緒,唯一的提示就是一公里接一公里的路程牌給予倒數。就是這種無知構成了無窮的驚喜:高第的米拉之家驀然就在路旁右方出現;轉個街角,旁邊的大廈遮不了聖家堂的尖塔,從晨光中首次看到她的輪廓,再走近一點,鬼斧神工的聖家堂就聳立在路邊,俯視著在她腳下一步一步跑過的挑戰者;跑到後半段,已經掏空的身心之時,路的盡頭赫然是閃著金光的地中海。其他喊不出名字的街道,兩旁都種滿了禿著枝的梧桐樹,伴著四五層樓高的歐洲式建築物,散發著獨有的歐陸情懷,單是看兩旁的風景,已教頭半段的馬松沒那麼難受了。沒有認知就沒有期許,沒有期許就能保持著天真的驚喜,相信這就是到外地跑馬拉松的最大樂趣之一。 


 若說香港的渣打馬拉松是展露東方動感都市繁榮以外活躍的一面,我想馬塞隆拿的馬拉松就充份展示了她熱情如火的一面:每當身心俱疲之際,能令每個參賽者醒一醒神的都是轉角一隊又一隊的「啦啦隊」,可能是一隊巴西鼓的鼓手在敲著動人心魄的鼓聲,可能是一隊穿著整齊運動服跳著熱舞的年青人,又可能在路邊搭了個臨時舞台讓整隊樂隊以Band Sound 振奮人心。看看賽事的路線圖,圖中的標示除了水站、補給站的位置外,還有一個個音符在路線上,體能上的補給之餘還有心靈上的補給。這不僅是馬拉松賽事,更是一個嘉年華。途中沒有走過高速公道,與路人有著零距離的交流。貫穿42公里的路線,夾道都會聽到路人的打氣聲、吆喝聲,當你面容扭曲,快要哭出來的時候,就會發現身旁的路人用堅定的眼神對你說些什麼,我一句也聽不懂,但總會被激勵,咬實牙關,再向前衝。
這次馬拉松僅在香港渣打馬打松一個月多之後,粗於練習,加上這次旅程是旅遊為主,跑步成績為副,在掉以輕心的情況之下跑的過程很辛苦,很辛苦。一步一步捱回終點的感覺繼頭一次馬拉松後再次出現,全身肌肉的酸痛又再肆意地游說著你要放棄。不過最痛苦的過程造就了馬拉松結束時最大的喜悅與滿足,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在賽後身邊少了一個在終點線等候的人,可以盡情擁抱,讓路程上點點滴滴的辛酸都有了宣洩的缺口,但我相信這機會在不遠的將來總會有的。
最後就是這條一分半鐘的短片,就是用這步伐跑回終點,希望能感受到當中氣氛的萬一。



24.3.12

一個人的旅程

再次踏上了一個人的旅程,不是第一次,但很久沒有這樣長的旅程了。儘管只有十數天,總有點戚戚然的感覺。安排旅程時總覺得興奮,但到真正漸漸走近,期待感又慢慢被一種莫明的憂慮取代,或許是對寂寞的恐懼,又或許在營役的生活中找到不到一點喘息的空間,對應有的期盼都變成了另一種負擔。
我們都習慣了身邊簇擁著親人、朋友,太害怕一個人的寂寞,一邊想享受一個人的旅程,可以隨心所欲,不必顧慮旁人的想法,一邊卻害怕沉悶,害怕夜幕垂下之後一個人在旅舍中靜靜地進入夢鄉;又害怕朝早太早醒來,一天的時間太長,多日不說話會忘了怎樣與人溝通。自己關心的人的認同已成為了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幸好網絡、智能電話、facebook已讓我們在海外跟本身的生活圈子沒有什麼真正的隔膜,物理上的距離縮短至只有時差與日夜之分。
這次西班牙的十八之日旅也不全是單純的一個人的旅程,一個人的時間就只有頭一個星期罷了。說實的,對這次旅程可有點期待,滿懷熱血地將要完成第一次海外的馬拉松賽事,更是在充滿地中海風情的巴塞隆拿,相信用雙腳踏遍整個城市就是最佳的感受方法。還有慢遊這個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地中海城市,單是在巴塞隆拿便花了半個旅程,望能以最慢的腳步踏遍高弟的建築步伐。沒有特別安排旅程,只想累了便找一家最近的咖啡店坐下,以咖啡香充斥腦海,發發白日夢,寫寫博克,看看身邊的人;餓了便到最地道的TAPAS BAR 食少許西班牙小食,飲一兩杯白酒,放下香港人的步伐,逃離污煙瘴氣、相互攻伐的香港。
就算只是七八天的孤獨時間,還是準備充足:一部跟朋友借來的iPad,用以最快的速度聯絡上「面書」上的朋友;嫌ipad容量不足,打字太慢,又帶了一部手提電腦,好讓我隨時隨地寫下途中的感受,豐富一下博克的內容,更在臨行前下載了整套三十集的《天與地》,重溫一下「年少無知」的感覺;還有兩本小說,一本旅旅書,一套電子版的lonely planet……臨行前跟媽媽喝了久違了的早茶,跟會想念的朋友吃了一頓午餐,臨上機前whatsapps一番,facebook 「打卡」一輪,未出發已撥了兩通電話報平安,才安心的上路。一點也不瀟灑,一點也不流浪的感覺。
很羨慕那些能拋開一切獨自走上流浪之路的旅人,以途上遇到的人與事成為自己路上的同伴,不過讀著他們的遊記之時,在字裡行間中都隱隱地流露出一點點的寂寞,不過這種寂寞讓地球各個角落的風土人情給撫慰了。人是矛盾的,想一個人享用時間之餘又想有人作伴,最好當然是一個能完全同步的拍檔,拍臂同遊之餘又不必要作出妥協,但是又談何容易呢?

20.3.12

春蠶到死絲方盡 - 【桃姐】

剛看過許鞍華的《桃姐》,靜靜地過去兩個小時,整個戲院濔漫著一股凝著的氣氛,不是煽情的催淚,不是可令人大哭一場的烈酒,是淡淡然但韻味深長的清茶,回甘中帶點苦澀。


表現的是一種中國人的溫柔,細膩而內斂。在片尾,家裡的燈總是桃姐在窗邊看到少主回家才關,躲在廚房裡,聽到開門的聲音才敢去睡,猶恐那一刻驚動了少主的神經,為自己打亂了思緒。那不經意而無微不至的愛隱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小至一顆蒜頭,一尾魚,表露無遺卻又不著痕跡,不細細品嚐,就會錯過了味蕾上的一點點甜。可以說這種感情虛偽,表裡不一,但就是這種含蓄而不求回報的感情正正是我們文化的瑰寶,令我們能亳無保留地信任著身邊的人──這才是真正家與親人的概念,始於血脈卻又不止於血脈。Roger 最終沒有守在桃姐的病榻前送她最後一程,掙扎一番後決定繼續自己的工作。或許少主太了解桃姐的心願,六十多年老僕的心願──不要少主操心,至死也不要。是的,含蓄的感情是要含蓄的方式來回應,泉下的桃姐定必心領情會。

老病死在戲中以最平淡的方法平實地展露在眼前:一天二十四小時,對我們來說或許太短,同樣的時間軌跡卻在老人院舍被凝住,仿如慢鏡播著的電影片子,一點一滴的在流逝;一個個老掉了的靈魂相依著,緬懷著早已逝去的青春,用固執悍衛著僅餘的尊嚴;一個個殘軀受不住時間的磨蝕,倒下來,被輪床推出去,剩下的房間隨即收拾得一乾二淨,連餘溫也隨著空衣架散於空氣中,幸運的或許會有一兩道親人的淚痕送別;死亡在老人院中不是一件什麼值得渲染的大事,是眾人共同的歸宿,只有早與遲的分別。大家對這事實太暸解,太習以為常了,緊挨著哭得死去活來的女兒的是在棋局中談笑用兵、指揮若定的宿友,這對比是多麼的強烈,卻又是多麼的真實,真實得冷酷。我不能想像一個老人家在除夕夜逛年宵的心情是怎樣,那個用二十八元買的風車對她而言又代表了些什麼。

導演許鞍華描寫人的內心幾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不是煽情,不是渲染,是靜,是留白,是共鳴。猶記得<天水圍的日與夜>的那獨居婆婆的那包大冬菇、那兩條金鍊;至今桃姐的鹵水牛脷,那憂心忡忡坐在門口等待親人卻又要表現得不在意的神情,有讓你想起自己身邊的什麼人嗎?我想起了我那在數年前離開,性格剛烈,最後在老人院舍渡過餘生的嫲嫲;還有永遠靜靜地在書桌上放上一個微溫的飯盒,一壼合時節的湯水的媽媽。她們帶給我們的這些,永遠那麼低調,永遠那麼理所當然,相反,我們給她們的除了嫌棄,還有什麼?「春蠶到死絲方盡」,又有誰問過春蠶吐絲是為了什麼?猶幸在淚快滿眼眶時,身邊還有一點點溫暖。

很喜歡兩套片的英文譯名,簡單又帶一點點生命的無奈。
《桃姐》── A Simple Life
《天水圍的日與夜》──The Way We Are 

11.3.12

THE LADY ‧ THE IRON LADY

Margaret Thatcher: "We will stand on principle, or we will not stand at all."

看了兩套人物傳記電影,恰巧都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女性,昂山素姬與戴卓爾夫人,由兩位影后級女星Meryl Streep 及楊紫瓊演繹,形神俱備,演活了女政治家的外冷內熱,柔腸百轉。之前對兩位舉足輕重重政治人物的認識都僅來自國際新聞片段,現今的在這兩套電影中重新了解。



昂山素姬與戴卓爾夫人,兩位各自影響世界的政治女性:
一個為在野反對派之首,一個為執政黨之魁;
一個被軍政府囚禁十數年,一個統治帝國十一年之久;
一個肩負父親聲望,人民所托,民主之象徵;一個受民主洗禮,強政勵治,泱泱大國之首相;
一個為獨裁軍政府東方國家帶來民主;一個在民主先進西方帝國實行強硬統治;
一個剛出囹圄,重返政壇;一個退下舞台,垂垂老矣;

兩個背景與經歴大不相同的女性,同樣熱衷於政治,經歴了不平凡的一生。能將自己的名字寫在歷史上,憑藉的不只是聰明才智,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有堅定的信心,這就是信念。政治人物的魅力在於他們能夠一往無還的秉承自己的信念,成為信仰,儘管被千夫所指,眾叛親離,仍走我路。或許獨裁與「擇善而固執之」只是一線之差,戴卓爾夫人力排眾議向阿根廷宣戰悍衞國威,與昂山素姬單身步往槍枝沒有分別,同樣令人動容。

女政治家與男性最大的分別就是她們擁有天生的母性,於她們而言,家庭的份量、丈夫的支持從來絕不輕於自身的理想以及整個國家人民的福祗,權衡兩者間的輕重從來不是易事。昂山素姬因決心絕不離開自己國土,未能親自送丈夫最後一程,失諸交臂,抱憾不已;戴卓爾夫人到年老潦倒,陪著自己除了虛無就是自己丈夫的殘影。她們為理想,為自己悍衞的價價所犧牲的實在不是我們這些凡人所能想像,我不禁想,到最後,她們所堅持的動力究竟是什麼?堅持奮鬥了十多年,還是最初的信念嗎?昂山素姬背負著父親的聲望;戴卓爾為自己的野心而奮力上游,但最終是得不償失還是物有所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堅持,旁人不論同意與否,將自己的路走到盡頭,總是值得我們尊重。相比起我們香港的所謂政治人物,不禁汗顏。不過,看戴卓爾夫人時,我想到葉劉。


Margeret Thatcher: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And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10.3.12

愛.失戀

近日連續兩天看了兩套愛情小品,分別是【愛LOVE】及【失戀33天】,分別是台灣及大陸作品,兩者講的都是年青男女的男歡女愛,不過感覺不盡相同,或許就是兩岸的文化不同所致。

【愛LOVE】是一部現代愛情童話故事。童話故事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會發生的美好事物:交際花舒淇因巧遇傻愣愣得可愛的阮經天,洗盡鉛華,重拾簡單的愛情;包養舒淇的富商更懂大愛,懂得祝福自己的愛人,懂得放開才是真愛;貎似「花弗」的彭于晏其實是個癡情種子,愛得專一,眼中只有充滿愛心的富商女;年少得志的趙又廷,從趙薇的兒子身上看到自己,一句「你永遠不要想念你不曾擁有過的東西」震憾人心,由憐生愛。俊美的男女,美好的結局。


【失戀三十三天】是大陸的愛情小品,女主角發現男友跟自己最好朋友劈腿(這跟【愛LOVE】其中一個橋段很是相似),失戀後33天才發現真愛就在身邊。文章飾演的男主角說話刁毒,與女主角一柔一剛,節奏明快,配合得絲絲入扣。戲中感人處缺乏,但女主角初時愛情失敗的原因卻值得我們反思。戲中展現的是京城最奢華具品味的一面,男女主角在一家婚姻策劃中介公司工作,客人盡是花得起錢的富商,戲中故宮前的俱藥部、俱格調的茶室、就連男女主角合租的房子都佈置精緻、開揚,讓我們看到北京全新的一面,展露了一點大部份國內人所缺乏的品味。錢與品味中間從來都不是一個等號。不過相比起【愛LOVE】,雖然同樣都是脫離現實,但總覺得在品味上台灣比北京走前了一步,好像阮經天一個平凡家庭小小的天台都是那樣的舒適,彭于晏的工作室都是那樣的型格,品味早已滲進百姓家。



兩套戲,數段愛情,都美好得超越了俗世的金錢、身份、地位、道義框框、世俗眼光等等。雖然明知不會出現在我們身上,但世上已經太多爾虞我詐, 醜惡的東西已經太多,我們還需要童話來保持我們的一點童真。不論白雪公主還是灰姑娘,這些童話歴久不衰從來都不是因為她們的可信性,儘管是天荒夜談的愛情 故事,迪士尼總是人頭湧湧,我們是甘心被騙,找回平日難得的一點幼稚。葉念琛、方力申的「愛」的系列故事,我們經歴得太多,更加意料之外,曲折離奇大有人 在,不必再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兩小時中找到一點希冀,還是值得的。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