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11

總結。終結


年近歲晚,電視報章都在總結2011年的十大港聞、世界十大新聞回顧、 娛樂圈十大新聞等等。你們做屬於自已的2011 年總結了嗎?就讓我以以下一些數字來看看這365日中自己做了些什麼。

12次離港之旅,共55天
看了39套電影或演唱會
讀了29本書
或長或短寫了32個Blog entry

這是我很不錯的一年,留下了很多回憶,不論是悲是喜都是不可磨滅的一部份。你們做了這一年的總結了嗎?是精彩亮麗的一年,還是形役了一整年,除了過日子外什麼都記不起?

一年的回顧容易,若要總結生命呢?我們有沒有想過能夠做屬於自己的總結已是很幸福的事?那些枉死在羅湖城旅遊巴車底下不幸的人們、那些在日本大地震中被海嘯淹沒的人們、那些突發性中風或腦溢血昏迷不醒在病床上的人們,有誰為他們作一生的總結?我們或許雄心壯志,為十年二十年後的收成而默默耕耘,到頭來可能只是白忙一場,徒勞無功。

我們憑什麼說自己不會是當中的其中一人?我們年輕麼?我們有美貎、智慧、學識麼?還是我們有著美滿的家庭,安穩的生活?有哪一項可保證我們免受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疾病所侵?當真正的「終結」來到時,我們不能抗拒,也不能預測,只能默默的承受。這生命的無常正正就是生命的魅力。

既然如此,我們有什麼可持?於我而言,我沒有改變世界的大志,更沒有喬布斯的才華橫溢,我只要活在當下,在能力範圍內做自已想做的事,愛身邊的人,親人、朋友,讓心靈不愁寂寞;愛自己的身體,讓運動與汗水堅壯身心;愛自己的精神,讓旅程中的所見所聞豐富見識。這樣,即使生命在下一剎完結也了無憾事,句號劃在哪裡也同樣精彩亮麗。

我們只活在這一刻,不在過去,也不在將來。活在過去而後悔或沉醉於往日的光輝是浪費生命;為未知的將來打拼得筋疲力竭而忘了現在是本末倒置;只有活在當下才是生命的王道。

每一年的年尾我們也習慣倒數,去舊迎新,或者這就是一個歇息地,讓我們停一停,想一想自己的下一年應當怎麼過。

13.12.11

朋友,多久沒有哭過?還記得上一次哭是因為電影的感人情節、親人摯愛的離去,還是純粹出於自憐?

酒精是眼淚最好的藥引,剛哭過一場,狠狠的,在醉後,在異地,在音樂澎湃的酒吧裡,躲在一角痛哭著,是傻愣愣的原因,是自憐,是幼稚。想起來,我們太多時間刻意保持清醒,太少時間面對自我,或許我們應當珍惜哭的機會,當淚水矇矓了雙眼,東西看起來沒那麼稜角分明,世界會更美。

人越大,眼淚越難流下,害怕別人的目光,害怕自己的形象受損。其實,在世界上還會有誰比自己更介意自己的形象?放不下只是因為自設枷鎖。《翻滾吧!阿信》有這樣的一句:「想哭的時候就倒立吧!眼淚不會掉下來!」其實,淚不掉下來只是一時,阿信也在啕哭一場後才得以再站在體操場上追尋自己的夢。

其實長大了還能流淚是幸福的,至少還保留了一點點天真,至少這世上還有值得傷心的人或事。
人是有感情的生物,日積月累,總有崩堤的一天,哭就成了這宣洩的缺口,未必需要什麼原因,所需的只是一導火線,可以是一闕老歌,可以是《那些年》的動人情節,也可以是《三兄弟》的勵志。

笑要盡情的笑,哭也要盡情的哭,才不枉了流下的淚水。哭不是弱者的表現,相反,痛過、哭過,拭乾眼淚後重新上路,勇於面對自己的感覺,這是堅強。痛哭過後讓感覺沉澱,讓苦澀釀成回甘,成為上帝也不能磨滅的記憶。喜怒哀樂都是人性,脫離貪、嗔、癡、恨、愛、惡、欲或得湼槃,但容許我這凡夫俗子繼續沉醉於七情六慾之中。


28.11.11

出走是一種生活態度

旅行有兩種:體驗生活,放眼世界的一種,遊西藏、尼泊爾等地如是;到另一個城市,過著跟香港一樣的生 活,短至週五六日,訪台北、上海、曼谷、星加坡如是,我對這些兩三小時機程可達的地點,樂此不疲,戲稱之為「出走之旅」。「出走」不用事前安排密密麻麻的 景點行程,不用閃亮亮的旅遊書,只要一顆隨遇而安,興之所致的心。「做什麼」、「去哪裡」並不是重點,感覺才是最重要。

事實上,星加坡的Marina Bay 夜景比不上維港的漂亮;上海的南翔小籠包論味道及不上香港的翡翠小籠;台北的忠考東路還沒有我們彌敦道的繁華。但在香港,我們永遠尋不到那種安逸,那種完全放下,沒有港聞、沒有恆指、沒有工作的安逸。就算是短短的週末休息,在香港過的週末總是跟在上海、東京過的不一樣,那機場的登機閘口就如魔衣櫥,出來後煥然一新。在外地城市一覺醒來,坐在馬路旁晒著太陽呷一口咖啡,同一樣的星巴克咖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覺,因為你能以旁觀者的身份看著當地人的形役。

放下了工作,放下身段,還有以往的顧忌。在酒吧、夜店可盡情狂歡,不用擔心會碰到哪個同事,不用擔心會讓熟人看到自己醉後的醜態;不用刻意保持最後一點清醒,擔心著那通宵小巴的人龍;宿醉後醒來不會有那種虛耗青春的內疚感,窩在酒店的高床軟枕中變成了天經地義的事。你的名字、身份變得全不重要,壓力全消,這是「出走」的魔法。

的確,舟車勞頓是疲累的,出走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受的旅行模式,生活態度是完全是個人的選擇,蘋果產品的死硬粉絲、紅酒美饌的追求者、熱愛名牌打扮時尚的潮人、安居樂業默默耕耘的人們、愛駕駛樂趣的汽車發燒友等等,都是自己的生活態度,將自己能掌控有限的資源投放到所嚮往的地方,沒有高低對錯之分。

保持一種歷久常新的童真,天真的新鮮感,揹上背囊,拖著行李,這就是我的歸宿,花掉了別人攢下來買樓的錢,卻賺了心頭的滿足、永恒的回憶,這是我的生活態度。

1.11.11

我愛台灣系列之三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奪命金

最近看了兩套好戲,分別是香港的《奪命金》及台灣拍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兩套均給人無限聯想,讓人有思想空間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那些年》在台大賣,氣勢一時無倆,在台醞釀兩個多月,在港只有電影節零星的場次,甫正場一上,無不爆滿,繼多年前《海角七號》掀起另一股台風,上映僅十一天已達二千八萬票房,《那些年》在Youtube的 MTV 也旋即點擊超過七百萬人次。連彰化這個小城鎮也成為了旅遊熱點,就如當年的墾丁、恆春一樣。

其實《那些年》的橋段很簡單,以一段由高中開始的戀情作骨幹,輔以年青人之間的友情、校園生活、台灣本土文化,若以故事來說,幾近「老套」。但作者、編劇兼導演九把刀說故事的能力出眾,能把簡單的故事說得感動人心,青澀的柯景騰、清純的沈佳宜演活了男女角的幼稚、燃燒的青春。

我們哭了,是因為從戲中看到了過去的自己,遺忘了的青春,打從心底,我們希冀著單純的愛;我們哭了,是因為我們被生活磨蝕得忘記了自己的年少輕狂,即便是愛情也變得權衡利益。這是自憐。這電影韻味深長,看後越想,after-taste越重,讓人甘之如飴。

在香港永遠拍不出《海角七號》、《那些年》這些充滿青春氣息、鄉村土壤的電影,因為香港人沒有台灣人那種質樸。相反,香港拍的愛情片是什麼?是葉念琛每年一部的「愛」系列:《獨家試愛》、《十分愛》、《婚前試愛》、《我的最愛》等等,講的是男女間的爾虞我詐,看似是別出心裁,橋段意料之外,但在《那些年》的光輝影照下,我們不得不感到汗顏。我們只有商業化的方力申,永遠沒有傻愣愣得可愛的柯震東。我敢說,即使方力申在雨中喊得再聲嘶力竭,感人之處亦不及柯震東的萬一。

香港拍不出《那些年》,台灣怎樣亦拍不出《奪命金》。《奪命金》是香港人的故事,是香港近年的真實寫照,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能拍出類似的韻味。從黑社會過氣大佬的潦倒,善良師奶蘇杏璇近乎可愛的無知,「大耳窿」的盜亦有道,到銀行職員的由上而下的高壓手段,這些這些,社會上各個人為金錢而「活著」,為活著而賺錢,這正是香港的實質寫照。

兩者同為不可多得的電影藝術,反映了兩地的本土文化。《那些年》是從人性青春最無瑕的一面觸動我們的深處,如醍醐灌頂;《奪命金》則相反,將社會的黑暗面,我們自己的寫照赤裸裸的表現出來,從反面讓我們作出反思。

我們要反問,為什麼香港拍得成功的電影總是《無間道》、《黑社會》、《竊聽風雲》、《奪命金》等,相反台灣拍出的本土文化是純而又純的故事,最老土的橋段,卻勾出我們早已遺忘的回憶?《天水圍的日與夜》、《歲月神偷》,是滄海明珠,但都是生活壓迫下的逆來順受的人性光輝。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套電影能打動港台兩地,是因為我們打從心底就嚮往著這些美好的事物,是我們久違了的單純。



26.10.11

我愛台灣系列之二 -- 活化古蹟

古蹟活化是各地政府落力做的計劃,為古舊的歷史建築注入新活力,讓本土歷史以新的方式展現於本地市民及遊客眼前,並不是新鮮事。

作家兼兩岸三地文化人龍應台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之時,她上任第一件事,不是要大興土木建新的藝術館,而是要把整個台北市荒廢了的舊建築找出來,親自實地考察,看看如何給予新的活力。較為人所認識的就是台北中山區的「光點台北」,原為外國領事館,活化後成為一間播放小品的電影院,內有一間小小的誠品書店,一咖啡室及精品店,在市中心中圍成了一片綠洲,成為一班年青人及文化人的聚腳地。

香港也在做這樣的事,是遲了一點,後知後覺,如中環街市周圍,近來因收地條件鬧得沸騰的林東大宅、虎豹別墅等,都是一些大型的活化計劃,結果如何要留代日後拭目以待。

今趟台北短遊,沒有去「光點台北」,參觀了另外一個更大型的活化古蹟園區──華山1914。其實香港也有一個很大型的古蹟活化的例子,就是矗立在尖沙咀中心的HERITAGE 1881,新的尖沙咀景點。讓我們看看從兩者的官網中原文截下來的簡介:

華山1914

至於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400人。

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7.21公頃,園區內的建築是以廠區進行階段性的擴建,具有台灣近代產業歷史上的特殊價值與意義,其製酒產業的縮影不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酒類專賣的歷史。目前華山園區所保存完整的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更是一座產業建築技術的博物館,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之建築構造技術與工法,極具建築史學上的意義,也因位居市中心精華地段,又兼具都市整體發展的指標性意義。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後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

Heritage 1881 

由香港知名發展商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座落於香港尖沙咀廣東道名店林立的「1881」,為這項擁有逾120年歷史的前水警總部重新塑造經典、融合新舊設計,成為香港文化旅遊及購物消閒的地標,匯聚國際級購物商場、飲食娛樂及酒店於一身。

「1881」雲集多家國際級品牌名店、時尚食府、古蹟酒店、以及一個以古蹟為主題的展覽館,其商舖、酒店及飲食設施總面積約13萬呎。「1881」與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太空館、香港藝術館及尖沙咀鐘樓等地標建築僅一街之隔,毗鄰九龍公園、港鐵尖沙咀及尖東站、天星小輪及巴士總站,交通四通八達。「1881」建築極具特色,既有大型廣場,亦有百年古樹,配合晚上特別之燈光設計,凸顯「1881」的高貴不凡氣派。


單是從這段簡介及網頁設計就知道兩者的著墨點為何。Heritage 1881 明顯地所推祟的是豪華、經典,佔據著其中的是各大名店、珠寶首飾的旗艦店、頂級的餐廳,固然是美輪美奐,即便是見慣「世面」的香港人也覺得具品味。但事實上這對於一般普羅大眾而言,脫離了正常的生活,只淪為變成一個拍照的景點,而不是生活空間,我們只能仰望它的高高在上,仰望它的窮奢極侈。再者,這活化古蹟到最後只是個地產商的大型項目,賣的服務、商品跟一馬路之間廣東道對面的名店並無二致,又何來孕育文化,古蹟的活化只是一幌子而已。

再看,華山1914文創區內有大塊空間、草地,定時有藝墟、市集、文化活動、表演於區內進行,區內有多間餐廳、酒吧、茶館、精品店等。今次去到華山1914 區時經已入夜,主要是要一嚐周杰倫開的餐廳──Daje vu。這餐廳的賣點除了華麗的古典裝潢、周杰倫特別訂造的「蝙蝠車」、及以周杰倫名曲所命名的雞尾酒外,就是音樂與魔術,這裡有駐場樂隊及魔術師,我們在用餐時,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魔術師走到我們的桌前表演一個又一個令人讚嘆不已的小魔術,一邊表演一邊聊天,足有十五分鐘之久。除了周杰倫的餐廳,還有方文山開的茶館,戶外的小酒吧,專賣瑜伽服飾用品的瑜伽店等等。

這樣的一個藝術園區才能孕育著文化,小魔術師在餐廳駐場正能讓興趣成為工作,於客人桌前表演則能不斷累積經驗,魔術師與魔術餐廳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茶館、小酒吧等融入市民大眾生活,小店售賣台灣土產,手工製作,給予充份空間活在自己本土文化之中,這文創區才能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份,這才是「活」的古蹟活化。

這又令我想起同樣來自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的說話,關於兩岸三地的文化發展比較:

「大陸要建藝術館很容易,只要一拍板,就馬上進行,但願拍板的人有足夠的修養、內涵;
香港建立文化事業,是想如何將文化藝術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發展;
台灣發展文化是從下而上,由市民推動著政府,他們想要建立一個怎樣的社區,台灣的房子看起來都很醜,但是開門進出是每家房子都有自己的活力與生命。」

延伸閱續

華山1914 官網

Heritage 1881 官網

25.10.11

我愛台灣系列之一 ── 台北人

這是我最近到台北一遊的經歷:

台北人:「你常來台北嗎?喜歡台北嗎?」
我:「經常來。香港人都愛死台北了。台北人很好。你有到過香港嗎?喜歡香港嗎?」
答:「去過。不喜歡。不喜歡香港人。」

這是有趣的現象。台北與香港兩個地方毗鄰,飛機來回只需一小時多的時間,航班密得如穿梭巴士,加上現在兩地均可簡易辦理網上簽證,連落地簽證的少許手續費都省下來,來往公幹度假越見頻繁,卻只是單方面的喜歡,台北人來過香港的並無留下好的印象,其中一個主因便是人。

昨晚看亞視的節目《我要做特首2》,半小時專訪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談兩岸三地的文化發展,說到了一些類似的例子:

「我剛坐的士到這裏﹝尖沙咀文化中心﹞,下車的時候我跟司機說『謝謝』,他好像聽不到的樣子,木著臉;但我在台北坐的士,司機會主動跟我們說『謝謝』,然後就聊起來。」

事實上,我們作為香港人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台灣人熱情、好客,作為遊客,到台灣來好像有回家的感覺。台灣人質樸、豪邁卻不像大陸人的粗鄙,他們不拘小節卻不是隨處大小二便,沒有英國紳士的風度,卻有熱情的心。這裡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正正因為他們不當你是「客」,是朋友,是來跟他們分享自己生活的人。在火車站不知路怎走,隨便找上一個侯車的本地人,用不太流利的國語問路,除了細心指點你正確的路怎走,在同班火車上還跟你談天說地,說本地的特色,落落大方地跟你拍照,這正是台灣人質樸的好客之道。

相反,我們自問對待遊客的態度如何?或許我們受夠了大陸同胞財大氣粗的氣焰,養成了一種特殊的心理矛盾。我們一方面視之為「財神」,以支撐我們的外匯收入與龐大的零售業,但同時間我們鄙視著他們的霸道、無禮。當放下「營業員」的身份時,這種「排外」而矛盾的心理形成了香港人的冷漠、不友善。這不代表香港的服務水準不足,怠慢貴客,但分別是人們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我們是違心的待客態度,這絲毫之別,客人是深切感覺得到的。

再說人的素質。在台北捷運,不論男女老幼還是穿著時髦的憤青, 定必在月台上依地上黃線排好隊,車門開後不待最後一個乘客下車後沒有人上車;車廂上設有「博愛座」,永遠留給有需要的老、幼、傷、殘、孕。在香港,上車下車爭先恐後,讓座的人卻被人視為異類。

香港與台灣都曾愛殖民統治, 殖民過後,兩地均由自己當家,香港人卻越發大陸化,台灣人卻遺留了日本人的守禮、禮讓。這是教育。這是香港國民教育的失敗。

香港人喜歡到台灣度假,是因為能夠放鬆,放下平日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生活壓力,在純純的環境下過簡單的日子。雖然兩者都是都市,但沒有那種壓迫感,正正顯示了香港人本身對這種生活態度的嚮往。生活造就了香港人的效率、勤快、財富,也造就了我們的冷漠、貧乏。

我愛台灣,人是重要的一環。香港人,當我們控訴著強國踏破我們的海港城、迪士尼之時,是時候想想自己能做些甚麼了。


16.10.11

佔領華爾街與喬布斯之死

「佔領華爾街」行動席捲全球,香港貴為國際大都會,亦是繼紐約、倫敦後的金融體系,當然要於這火紅之年表達一下立場,「佔領中環」不逕而走,由交易廣場轉戰匯豐銀行,至今仍留守不退。高呼著「反對資本主義」、「打倒金權」等口號,橫額、旗幟鮮明,倒令我想做個「古今對比」。


資本主義既倒,剩下香港可走的路,就是共產主義了,這與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完全一致──「打倒資本階級」、「無產階級萬歲」、「共建和諧共產社會」,這些口號三十多年後捲土重來:




兩者何其相似,當然,現今的「佔領中環」當然比當年的文化大革命規模上差很遠很遠。規模不及是因為缺乏了一個極具魅力的領袖一呼百應,毛主席的演說及其英雄氣概可非任何一個當代香港所謂政客可及其萬一;若毛主席能重出江湖,定能領導群雄,成燎原之勢,令香港成為「紅衛兵」的第一據點。

由此而想到日前喬布斯之死差點便成了美國「國喪」,失去了一個偉大而能改變世界的人;香港首間蘋果專門店也有人獻花作最後致敬。同時間,同一班美國人及香港人,卻一邊憑弔著喬布斯,卻一邊高呼打倒資本主義,這是否「精神分裂」?有沒有想過,喬布斯的蘋果公司正正就是美國華爾街上市的最大資產公司之一,iphone、 ipad、 Mac 這些讓人趨之若鶩的潮物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精華所在;喬布斯與蘋果的空前成功正正就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我敢說,沒有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絕對沒有喬布斯與蘋果的神話。

我們做個簡單的實驗,讓那些佔領了中環及匯豐門口石獅子的八十、九十後們,讓他們掏出自己的手機,看看有多少部iphone? 他們的「共產主義」是根深蒂固的,他們的主義是「人們有iphone4S、住私樓,我也要有!否則這是不公平,這是財金霸權,這是我們要打倒的資本義!」


資本主義制度及自由市場經濟是香港乃至全球賴以發展、繁榮的基石。中國大陸走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其實也只是包裝過的資本主義而已。從全世界第二大的共產國家走過六十年也是行資本主義的路,才得以近二十年近乎奇蹟似的經濟發展。

想清楚,我們要堵塞的是自由市場中的漏洞,打倒的是官商勾結,反對的是金融體系內的上下其手,為富不仁,而不是單純的「反對資本主義」。這口號令人心寒,而在這旗幟下竟能號召到一班所謂受過教育的香港人則更令人心寒,我們號稱理智的市民竟如此容易受人煽動,「獨立思考」教育之缺乏可見一斑。連認清自己的優點與要補救的缺點也看不清,難怪在近幾年香港的發展勢頭江河日下。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財」也是資本主義下的概念。

25.9.11

一剎永恆

每個人攀山涉水,忍受著心臟的強烈警告,甚或死的覺悟,就是要捕捉日出、日落的一瞬。
甚至會為趕不上時間,因陰霾不定,失諸交臂而抱憾。

但我們有否想過,日出日落,照遍神山、聖湖,為祂們抹上最美的紅霞,從古到今未有休止,只是我們困於平時自制的生活框框中,逃不出來,想像不到世上有這樣美麗的一剎,可不知這一剎早已是永恆。

天地無言,日月星辰,四時有序,不為多一人少一人見證到或喜或悲。






24.9.11

海闊天空




在林憶蓮的演唱會中,聽到Beyond 的《海闊天空》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仍然自由自我
永遠高唱我歌走遍千里」
 
當然,全場和唱,自己除了打拍子之外,越唱越大聲,心頭一緊,淚水卻自然地淌下來。
這淚不知從何來,不是傷心,是感觸,感觸什麼?說不上,或許是孤芳自賞之嘆,或許是酒精的餘溫。
但只想隨著歌把心中的那抑壓著的吶喊唱出來。
這能成為金曲正因為能撼動人心深處的那一點靈。
人越大,越不知醜。

不是不知「醜 」為何物,只是越懂得放下,放下面子。平時的顧慮太多,權衡太多,忘了自己。
忠於自己,要笑便笑,想哭便哭,是做人最真誠的表現。

酒能醉人,但醉時卻比醒時更真,因為酒能把臉上的面具、鉛華洗淨。

這闕《海闊天空》就如《作死不離三兄弟》這套印度電影一樣,沒有明星,沒有包裝,只是寫實地勾勒了生、老、病、死之慨,凸顯了忠於自己的重要。就是那一點「真」,贏得了笑聲與淚水。


20.9.11

2.9.2011 山南桑耶寺


西藏第一所有僧侶出家的寺院, 由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師所建, 首批出家僧人為七人,合稱「七覺士」。
「桑耶」,意指出乎意料之外,相傳蓮花生大師於手上幻變出桑耶寺的影像,當時贊普驚呼一聲「桑耶」而得名。
桑耶寺依照佛家所描繪的「壇城」而建成,中為一大殿,是謂須彌山,四方側殿,是為四大部洲,外圍則是鐵圍山。




18.9.11

7.9.2011納木措扎西半島夜

光明能照遍黑暗,但自有永有的星宿卻只在黑暗中閃耀著熒火。
在接近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手摘北斗就如咫尺之事。

17.9.11

7.9.2011 納木錯扎西半島

在這片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上,連呼吸也要仰仗著大自然的臉色,心臟猛烈的跳動無時無刻不提醒著你要抱持敬畏之心。面對著這磅礡無邊的大湖,可望而不可及的雪山,產生對自然的膜拜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將雪山湖泊想像成有性格、故事,甚至人性缺點的神山、聖湖,這是藏地人的浪漫。


16.9.11

29.8.2011 拉薩扎西曲塔酒店天台

旅途上不期而遇的美好事物將永遠成為回憶中最深刻的一剎。
這是有旅程明細的旅行團無從媲美的。
這是天時、地利、人和。

15.9.11

30.8.2011 拉薩大昭寺外

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巍顫顫地跪一下一下的長頭,蹲下、五體投地、起來再拜,口中喃喃著經文,每一下都讓心頭抽緊,撼動人心。她的生命就以這樣的形式一直燃燒著,直至油盡燈枯,心懷滿足。

若說這是迷信,是的,我們追求著名、利、福、壽也只是迷信,不過以不同形式而自我滿足罷了。這不是超脫,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個人的選擇,僅此而已。



9.8.11

《火鳯燎原外傳小說 ─ 翼德、奉先、殘兵、伯符、小孟》 ── 王貽興

日會蝕,月會缺,
小火熄滅,餘燼成灰。
剩下的,不過是雪地裡似有若無的一聲嘆息。

 
 
 

友人龍少爺博客越見規模,繼一擲千金發展博客iphone apps後,更誠聘電腦高人助管理美食博客,實可喜可賀!眼見自己的博客,全因一個「懶」字而荒廢四月之久,自慚形穢,加上剛讀完才子貽興‧王的新作《小孟》,一時技癢,便寫下這篇久違的書評。

先說《火鳯燎原》。一眾漫畫迷一定不會感陌生,是香港本土漫畫家陳某家傳戶曉之作,連載已差 不多十年之久。改編三國演義的遊戲、漫畫、電影無數,但《火鳯》卻能排眾以成最成功的三國改編漫畫﹝相比「肉皇朝」改編的《天子七之三國驕皇》腰斬收場, 實在判若雲泥﹞。《火鳯》以天馬行空的手法描述家傳戶曉的三國故事,內容、主線、戰事勝敗與「史實」一致,但所有枝節、人物描寫卻使人耳目一新:「有勇無 謀」的呂布、張飛粗中有細,心計深不可測;趙雲化身成暗殺組織的頭目「燎原火」;貂蟬則是殘兵中的「小孟」,是宮中「十常侍」作亂後碩果僅存的宦官;驚鴻 一瞥的孫仲謀背棄忠臣之路,成為最接近「天」的人。《火鳯》對每場戰役,不論大小均扭盡六壬,計謀交錯,漫畫連載了八年,實際故事亦只推衍了八年,可見細 緻之極。

憑空想像的創作是困難的,難在由零開始,一磚一瓦,後成空中樓閣,但總可大展拳腳,天空海 闊;相比起來,《火鳯》難於三國的膾炙人口、三國人物的家傳戶曉,在不違主線發展的大前提下要讓人耳目一新,其想像力、創造力實在令人拜服。珠玉在前,貽 興‧王要借《火鳯》之名再下一城可不是一件易事。以三國為經,火鳯為緯,創作空間比《火鳯》本身更為窄,手腳更難伸展,這些外傳小說以人物為主幹,原著的 故事骨幹為輔,刻劃出漫畫中被忽略的一點一滴。

細緻的心理變化難以躍現於漫畫之上,故此這些外篇小說的主幹寫的是人物錯綜複雜的關係,與細 微情感的流露。凸顯出在扭曲的戰爭大時代下被扭曲的人性,所有歷史留名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為人道,但奠定了本性,勾勒出世人所見的輪廓。英雄一時, 內心的柔腸百轉又有誰知?歷史只記有名之人,浪花淘盡英雄,成王敗寇,卻總忽略了絕色美人、蓋世英雄一枯一榮間的內心戲,而王貽興筆下的外傳小說正好為此 補白。人總有情,不論是「三姓家奴」、「江東猛虎」都有其情繫之所。

貽興‧王畢業於中大中文系,自詡為作家,惜名氣缺乏,拾難取易,藉《最緊要正字》鋒芒初露, 挾「中大才子」之名而成半藝人半作家。有了包裝及人氣,一時間洛陽紙貴,更是一多產作家,曾於一屆書展中十五本新作而創下紀錄。以作家來說賣弄得不能再賣 弄,但賣弄外型與噱頭卻不代表沒有直才實學。其小說文筆流暢,文采斐然,華麗而細膩,尤其是對絕色美人貂蟬、小孟的描述,驚艷得令人疼惜,淒美得令人慟 容,這正是功力所在。是商業化的作家,亦是商業化的創作,但與其可觀性無關,人運用所有的天賦無可厚非,王貽興的外型正是其本錢所在,有買有賣,市場有 價,有何不好?

從陷落的城樓上漸漸飄遠,漸漸縮小的小孟,渾身泛著皚皚銀光,如被薄似蟬翼的一層銀邊柔柔包 裹,洗盡鉛華的一張臉清麗哀憐,秀髮輕颺,美得如此驚心,卻又如此蒼涼。隨著城樓下眾人磨拳擦掌的迎接,既得不到男人應有尊嚴,也得不到女人應有幸福的小 孟,終於成了殞落的星辰,無聲墮落到雪地裡,成為茫茫白裡的一抹艷紅。

延伸閱讀

為食龍少爺http://siuyeahdragon.blogspot.​com/

4.4.11

《新著龍虎門》 ─ 黃玉郎





沒錯。要說的不是一般的書,是漫畫書,還是香港地道的漫畫,連載幾十年的《龍虎門》。讀這種香港薄裝漫畫的習慣,從中二時開始,至今已十多年時間,每星期仍然等待著多本漫畫上市。事實上《新著龍虎門》至今已連載了五百六十多期,即是說,十年多的時間了,還未計前傳、外傳等等,「新著」也不再新。

《新著龍虎門》是舊酒新瓶之作,改編風靡香港七十年代的《小流氓》、《龍虎門》,講述主角龍虎三皇王小虎、王小龍、石黑龍對抗黑幫的故事。初時打遍香港各大黑幫,繼而轉戰亞洲,挑戰日本羅剎教、韓國白蓮教、泰國通天教等。以武俠小說的武功為經,貫穿現代社會,如王小虎等手上用的都是iPhone,走在時代尖端。簡單來說,每一個故事就是打、打、打,加上恩怨情仇,就連載了四十年之長。情節很多時乏善可陳,最近可能是將要江郎才盡,讀起來更是味如嚼蠟。

香港薄裝漫畫書,一直給人的印象是市井之徒,旺角古惑仔之所愛,對折放在牛仔褲後袋,與書中肌肉人一樣入型入格,講打講殺,暴力、色情泛濫,不堪入目。但舶來的蝙蝠俠、超人、蜘蛛俠也來自美國漫畫,但為何能上大銀幕之餘卻沒有香港本地漫畫的待遇呢?同樣是以武力制服壞人,儆惡鋤奸,配以大英雄救世,說脫離現實,超人能飛,力大無窮;蜘蛛俠與蜘蛛DNA合以為一;與王小虎於現今懂九陽神功,火雲邪神能以易筋經殺人不相佰仲。事實上,漫畫是文化的分支,《龍虎門》橫跨香港泛四十年,已代表著這個社會的文化所在。當我們仰慕美國的救世英雄時,王小虎、石黑龍、火雲邪神等角色亦紮根在本土文化之中,與《風雲》一樣成為香港漫畫的經典。我們可以評論它的內容乏味,但不看而誅,鄙夷他們的粗俗,亦正是鄙夷自身文化。

看薄裝漫畫多年,得益卻菲淺。當中卻可學到不少中國歷史、文化,以至文學修養。要說《天子傳奇》系列,由周姬發始至明朝洪武大帝,細節固然天馬行空,但歷史大路卻一條不紊。試看《渾天寶鑑》這天子武學,「白雲煙、玫霞蕩、土崑崙、碧雪冰、紫星河、玄混沌、靛滄海、金晨曦、血穹蒼、玄宇宙」,十種顏色配以十種大自然景物,意境非凡。要說《神兵玄奇》以至現今的《春秋戰雄》,又有哪個小孩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神農氏嘗百草、伏羲畫八卦等傳說故事?又有哪個知道「饕餮」兩字是什麼意思?又如何發音?可知「老饕」一詞正是來自這神獸?這些都是在薄裝漫畫讀到。當中縱然粗鄙暴力,但終是宣揚著「邪不能勝正」這慨念,沙石雖多,至少並非一無可取。開卷有益,薄裝漫畫又豈會例外?

我讀書,的確很雜,古今中外,小說、散文、哲學、旅遊、經濟也在涉獵之內,漫畫亦不放過﹝除了英文書不讀之外﹞。張五常說世上的書多於天上繁星,廢物不知何幾,讀一百世也讀不完,不要浪費人生去讀一些垃圾書本,選書的時間要比讀書的時間長。我說,既然讀不完,只要讀書時那一刻是快樂,又何需在乎讀的是巨著還是市井之言?



30.3.11

買樓置業的幾個謬誤 (4)


投資涉及交易費用,亦直接影響到該投資的回報。買賣基金,當中聘請了許多高薪厚職的基金經理為你打理基金內的資產分佈,化零為整,便於投資千里之外的新興市場,當中牽涉的費用便反映在基金的初次交易徵費及每年的管理費用之中,高達百分之二至五,另加買賣的手續費,轉基金的費用等,以至月供基金的交易費用不菲,至少蠶食了升幅的百分之五;外幣投資一般不收手續費,其交易費用在外幣的買賣差價,亦為銀行的利潤所在,不同銀行、不同外幣買賣差價有異;股票投資的交易費用為經紀佣金、印花稅、存倉費等, 證券行與銀行之間競爭激烈,一買一賣的交易費用約為總成交額的百分之二,亦即是說,一百元買了匯控,要到一百零二元賣才平手離場。樓市的交易費用高得驚人,一買一賣的經紀佣金﹝通常為交易價的百分之一﹞、印花稅、厘印費、律師費,動輒十數二十萬,總括來算即是高達樓價的百分之十!二百萬的樓,升值了百分之十亦只能打個平手,在股票市場裏,股價升百分之十已是很多短視投資者的投資目標了!這高昂的交易費用僅見於地產市場,是否化算的投資看倌自裁之,但絕不可忽視。以上所說僅限於真金白銀的交易費用,而用於買賣樓宇,睇樓格價,道聽途說的時間心血的機會成本還未計算在內,這些正與上述所說的流動性與資訊流通性成反比。這些交易費用高得能養活整個數以十萬計的地產代理行業,因為這些中間人角色正是要減低當中的交易費用而存在的。

買樓投資的最大好處是能以物業本身與銀行作抵押,借巨款以供投資,動輒三數百萬借貸,我敢說這是大多數人一生最大的賭注與投資。銀行不做蝕本生意,單以個人的收入一來作抵押﹝通常以個人月入的六倍為上限﹞,風險太大,借不了那麼大筆的資金作股票或外幣等其他投資﹝短期的孖展除外﹞。但有物業在手,便不怕長期的「低息貸款」,還不了錢嗎?簡單得很,把物業收回來,作銀主盤拍賣還債。換句話說,有心作大投資、大買賣但手頭卻沒有那麼多資金的投資者,除了孖展外,買地產投資是唯一可以小駁大的方法,亦即所謂「摃桿效應」。世界沒有免費午餐,潛在回報高的投資,潛在風險也高,公平得很。很簡單的數學,借九成按揭就是一比十的摃桿比率﹝除去中間高昂的交易費用及銀行估價不足的因素,摃桿比率會低一點﹞,這與借九成的孖展用以買恒指期貨只有兩點分別:一是借孖展炒期貨是較短期的投資,一買一賣後本利歸還,不似樓按般攤分多年還債;二是借孖展投資當市況逆轉時投資者需為資產的價格下跌而需「補倉」或「斬倉」,以保障銀行的本身利益,樓按則沒有這回事,樓價跌得七零八落亦不會有斬倉之舉,這分別造成了大量債主臨門破產收場及大量的負資產。這兩者的孰優孰劣無從判斷,奇怪的是大多數人都知道孖展風險高,家長們敦敦告誡後輩莫貪一時之快沾手這可家破人亡的玩意,但卻借錢鼓勵自己的子女身負重債借按揭買樓,市況不合而成負資產又能怨誰?

買樓以達安居樂業之境,我沒有理由反對,這亦是我其中一個工作目標,但這文章想釐清的是一些買樓作投資的謬誤,以為買樓放租是穩賺﹝risk free﹞且除首期外不用付出自然會有租客月復月、年復年地將業權奉獻給你。這是一種天真的幻想。置業投資有其好處及風險,是否選擇這種投資方式應判斷自己對該市場的掌握是否足夠,而不是因買樓置業的不便利之處而「迫」自己身背負巨債來儲蓄投資。儲蓄靠的是自制能力而不是債務壓力。自置物業最大的好處是真的做到「安居」,不用擔心兩年租約後會不會加租,甚或不穫續租,被迫遷居。搬屋的麻煩我試過,很多人都試過,避免這樣的折騰而選擇置業是無可厚非的,不用住每一間屋均感覺自己只是一個過客,裝一個吊櫃、在牆上鑽一個洞均綁手綁腳,可以在屬於自己的天地裡大展拳腳,落地生根,豈不快哉?故此買樓置業最好的諗法是視之為一種消費,一種享受,而非一種投資。就好像買下一枚勞力士名表、一件金鑽首飾,自己享受,不是租的,那種佔有慾正是一擲千金的誘因。幾年過後,保養得宜,眼光獨到,市場有價,是額外的獎勵了。買樓置業也是一樣,供樓沒有壓力,即使樓價下跌也住得心安理得,即便是負資產又有何慮?看倌如是資金雄厚、消息靈通的專業投資者,當然不在此列了。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