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1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 龍應台


所有的顚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牢騷發過,再做說書人。

龍應台是我最喜愛的三位作家之一,她的書差不多全都擱在我的書櫃上。喜歡她的文字,簡樸,卻韻味無窮,是一道沁人心脾的清茶;喜歡她的論點,從二十年前燒起的野火卻又是暮鼓晨鐘,當頭棒喝。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經過十年醞釀,四百天的寫作,走遍大陸、台灣一個又一個故事,出版後立時洛陽紙貴,拜讀過的不計其數。即使在大陸被禁,卻盜版無數,單單是以單車在街邊擺檔賣盜版也以千數計。

南京大屠殺三十萬人,二戰猶太人種族清洗六百萬人,震憾全世界,為人類歷史寫下血紅色的一頁。但當一個城市以至一個種族的生死、血肉濃縮成一個數字,我們理解不了當中的沉重。《大江大海》正是要將這世人看史料的角度轉移,談的不是大時代下的大人物的蓋世武功,而是一點一滴的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下的「萬骨」與倖存者的故事。每一段史料都是有血有肉,瀝瀝在目,寫得越平淡,越看到當時的怵目驚心。我們看國共內戰,是大時代的轉變,一九四九年是中華民族一個政權的建立,亦是另一政權的偏安。但又有誰了解堆砌成這大時代的人究竟是怎樣活著?動輒上萬人犧牲的血戰,又有誰關心當中的一兵一卒,被俘虜後換過衣服,拿起槍杆,明天血戰的敵人就是昨天的同袍?

談歷史是沉悶的,儘管有數之不盡的歷史書,但這書的角度卻成就了它的通俗與普及。

《大江大海》在書店本已落架,最近又放在熱賣書藉的最當眼處,就是因為另一本書《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不消說,這書目已開門見山的說了對象與內容是什麼。兩書並排放在一起,默默地對壘著,這已是最好的宣傳手法。沒有拜讀,不能說什麼或評些什麼,此只說一些眼看到表面的事實。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隨手可翻閱當中的每一段落,落落大方;李敖的《大江大海》卻以膠紙密封,不得其門而入,不能讀當中的片言隻字,想一睹龍應台如何騙人也必須付出一定代價。挑起搦戰的攻擊者卻將炮彈包在膠紙之中,任其如何橫掃千軍總是有點來得小器。

即使龍應台如何以偏蓋全,如何荒謬偏頗,但我讀畢整本《大江大海》,貫穿整本書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戰爭沒有勝利者」。中間沒有國共之分,沒有蘇俄、美國之別,只有從小故事中看到戰爭下的生靈塗炭。李敖以二十四萬字去攻擊一本「反戰」之書,以國、共的角度來看來說龍應台的偏頗,眼界不是低了點,胸襟不是狹隘了點嗎?

僅將兩書的首句或書腰上的賣點節錄如下:

「他們曾經意氣風發、年華正茂;
有的人被國家感動、被理想激勵,
有的人被貧窮所迫、被境遇所壓,
他們被帶往戰場,冰餒於荒野,曝屍於溝壑。
時代的鐵輪,輾過他們的身軀。
那烽火倖存的,一生動盪,萬里飄零。

也正因為,他們那一代承受了,
戰爭的重壓,忍下了離亂的內傷;
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
重新低頭播種,
我們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
天真而開闊地長大。

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
那麼,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都是。
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
什麼才是真正值得邍求的價值。

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
戰爭,有「勝利者」嗎?

我,以身為「失敗者」下一代為榮。」

再看:

「孔夫子不喜歡紫色,因為紫色混淆了大紅大紫;孔夫子不喜歡鄉愿,因為鄉愿偷走了大是大非。
......
我們卑視混淆大紅大紫的所謂文明、我們憤怒偷走大是大非的所謂文明、我們不再忍耐這票文明的挑釁,我們要中國人生氣一次給她看。
……
對蛋化恐懼的「龍應台迷」說來,這本書,是一種救贖。

龍應台口口聲聲請用文明說服她,但她只提俄國大兵強姦中國女人,不提美國大兵強姦中國女人,如此媚美藏奸,是那一國說服人的文明呢?

四分之一世紀來,龍應台一貫用「片面強姦」的戲法,矇混「龍應台迷」,現在,李敖終於出手了、拆穿了、牛刀殺雞了。為什麼用牛刀殺雞?答案是李敖只有牛刀,只好小試一下了。

孔夫子不喜歡紫色、孔夫子不喜歡鄉愿,我們喜歡孔夫子。」

就是這種「孔夫子」的邏輯與筆鋒,我提不起勁讀這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