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1

《酥油》 ─ 江覺遲


一個漢地女子,一個草原男子,二十五個孤兒,五年時間的日日夜夜


第二日寫博客,先澄清一件事。我在面書上連結到這個博客,有人卻不知道這博客是我自己寫的,以為是我轉載別人的書評,原因是這風格跟我平時「串」的格調不同。要澄清的就是「串」與文藝青年沒有抵觸,而這博客確是我一字一字寫出來的。

轉入正題,要講的書是《酥油》,一本個多月前讀的書,亦是我書櫃上的收藏,可說是近來讀的至愛。這類長篇小說可與之比肩的已是很久以前的《狼圖騰》了。

作者江覺遲受一位西藏寺廟活佛之邀,2005年親身到西藏草原,一去就是五年,職責就是在藏區的大草原上把流落在各地的孤兒一個一個的接到學校,教他們讀書識字。而那所所謂的學校也只是一座兩層的殘破碉樓,由她親手一手一腳建立,由拔雜草、打造桌椅開始,最後成為二十五個草原上孤兒的家。在這五年間寫下六十萬字的日記,醞釀而成這部長篇小說。作者身邊的家人朋友都不支持她這決定,除了她的爸爸,但遠在藏地的她趕不及回來見父親的最後一面。這部書是獻給她父親的安魂曲。

雖說是親身經歷,但這本書並非一本由第一身寫成的遊記或傳記。這是一本長篇小說。女主角梅朵既是虛構又是作者自身的經歷,寫的是她如何從一個漢地女子在五年間變成一個西藏地道的「酥油姑娘」,以一段慢慢醞釀的漢蒙愛情貫串整個故事。漢地女子與草原男子由相識開始,到「再也分不開」的過程不是想像般簡單,漢藏之間的差異遠比我們單純到西藏一遊所看到的大得多,而這本書正是帶我們看到真正的西藏。

雖然西藏是各地背包客的熱點,但江覺遲所到所寫的西藏不是遊客去的地方。她去的不是拉薩,不是布達拉宮,是沒有車、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的大草原,真正的藏地,大部份藏民居住的地方。代步的工具是馬匹,書中梅朵馴服那匹大馬時被摔斷了手;面對的是真正大自然之威,在「神山」下差點被雪崩淹沒的一段讀起來驚心動魄。

草原上的孤兒失落在各個角落,有的在搬遷時與父母失散,一走失就是永訣;有的父母在天災喪生,賣到大戶人家為奴;有的不是真正的孤兒,是單親,跟母親住在帳蓬中,但是父親是誰都不知道,那些男人睡了,就離開,女人就一個又一個的小孩生下去。梅朵就騎著馬,身邊伴著月光,跑到草原的各處把孤兒一個一個的接到碉樓,親手替他們縫製衣服,一字一字的教,一課一課的讀,《酥油》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五年,說嘔心瀝血不為過,漢族女子在西藏高地始終捱不下去,高山症加上胃潰瘍與子宮出血就成為梅朵最大的催命符。回到城市作調理,卻發生五年過後自己已經不懂得如何在城市生活,在人流如鯽的馬路前舉步不前,身邊的人讓她感到害怕。懷念的只是酥油的香。

很難想像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某角落的這一分一秒,有人正以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活著。不能說這是落後,因為支撐著生命背後的信念完全不同,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價值觀去量度。在拉薩,遊客以「朝聖」的心態參觀布達拉宮,又怎能體會到用身體親吻著大地,真正朝聖者的感受呢?用再多、再巧的文字,讀起來再感動的言語也不能表達出來,除非,像江覺遲與梅朵一樣,親身活在其中。這部小說開啟了藏地的大門,令我感受西藏的意志更堅。

「點起一支迷香
我要說一個迷香一樣的故事
讓你慢慢來聽
慢慢撫摸它的靈魂
想像自己是那個酥油一樣的女子
有著酥油的精煉、酥油的光
她藤條一般的柔韌愛情
也是你的夢想
那些明亮的孩子
也是你的希望
縱然那個青年漸行漸遠
他結愁的背影
也是你的牽掛
他身體匍匐的地方
也是你的天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