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11

我愛台灣系列之一 ── 台北人

這是我最近到台北一遊的經歷:

台北人:「你常來台北嗎?喜歡台北嗎?」
我:「經常來。香港人都愛死台北了。台北人很好。你有到過香港嗎?喜歡香港嗎?」
答:「去過。不喜歡。不喜歡香港人。」

這是有趣的現象。台北與香港兩個地方毗鄰,飛機來回只需一小時多的時間,航班密得如穿梭巴士,加上現在兩地均可簡易辦理網上簽證,連落地簽證的少許手續費都省下來,來往公幹度假越見頻繁,卻只是單方面的喜歡,台北人來過香港的並無留下好的印象,其中一個主因便是人。

昨晚看亞視的節目《我要做特首2》,半小時專訪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談兩岸三地的文化發展,說到了一些類似的例子:

「我剛坐的士到這裏﹝尖沙咀文化中心﹞,下車的時候我跟司機說『謝謝』,他好像聽不到的樣子,木著臉;但我在台北坐的士,司機會主動跟我們說『謝謝』,然後就聊起來。」

事實上,我們作為香港人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台灣人熱情、好客,作為遊客,到台灣來好像有回家的感覺。台灣人質樸、豪邁卻不像大陸人的粗鄙,他們不拘小節卻不是隨處大小二便,沒有英國紳士的風度,卻有熱情的心。這裡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正正因為他們不當你是「客」,是朋友,是來跟他們分享自己生活的人。在火車站不知路怎走,隨便找上一個侯車的本地人,用不太流利的國語問路,除了細心指點你正確的路怎走,在同班火車上還跟你談天說地,說本地的特色,落落大方地跟你拍照,這正是台灣人質樸的好客之道。

相反,我們自問對待遊客的態度如何?或許我們受夠了大陸同胞財大氣粗的氣焰,養成了一種特殊的心理矛盾。我們一方面視之為「財神」,以支撐我們的外匯收入與龐大的零售業,但同時間我們鄙視著他們的霸道、無禮。當放下「營業員」的身份時,這種「排外」而矛盾的心理形成了香港人的冷漠、不友善。這不代表香港的服務水準不足,怠慢貴客,但分別是人們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我們是違心的待客態度,這絲毫之別,客人是深切感覺得到的。

再說人的素質。在台北捷運,不論男女老幼還是穿著時髦的憤青, 定必在月台上依地上黃線排好隊,車門開後不待最後一個乘客下車後沒有人上車;車廂上設有「博愛座」,永遠留給有需要的老、幼、傷、殘、孕。在香港,上車下車爭先恐後,讓座的人卻被人視為異類。

香港與台灣都曾愛殖民統治, 殖民過後,兩地均由自己當家,香港人卻越發大陸化,台灣人卻遺留了日本人的守禮、禮讓。這是教育。這是香港國民教育的失敗。

香港人喜歡到台灣度假,是因為能夠放鬆,放下平日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生活壓力,在純純的環境下過簡單的日子。雖然兩者都是都市,但沒有那種壓迫感,正正顯示了香港人本身對這種生活態度的嚮往。生活造就了香港人的效率、勤快、財富,也造就了我們的冷漠、貧乏。

我愛台灣,人是重要的一環。香港人,當我們控訴著強國踏破我們的海港城、迪士尼之時,是時候想想自己能做些甚麼了。


1 則留言: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