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2012年1月過了大半也未曾寫下一個博客,實在懶得可以。想寫的有很多,事實上是太多,都在腦中醞釀,腦海中的意念要化成可動人的文字的過程限於文字功力有限,實在需時。就趁著春節這空檔,寫寫這節日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是單純一連五天的假期,一年一度維園花市的商機,還是大買特買新衣服的最好藉口?除了這些,還有什麼?
對很多人來說,新年已是老掉的節日,比聖誕的魅力差很遠,不是狂歡的節日,只有沉悶的「拜年」,不過在華人社會裡,不論是內地、香港還是台灣,其實春節的影響分毫未減。看內地的春運,排除萬難也湧往火車站,長年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們趁著這個機會回老家,撫摸他們疲倦的心;在台灣也是一樣,年輕人也離開繁華的台北趕回鄉下小村度歲;在其他華人社會,不論在星加坡、大馬還是泰國,農曆年總會是各地唐人街最熱鬧的時節,大家都趕回家中,為的就是那一餐飯,一餐整整齊齊的團年飯。
儘管香港西化了多年,農曆年的習俗好像由繁變簡,逐漸息微,但其實春節早已滲入我們生活的處處:用慣了西曆的我們突然很自然的轉了農曆,不說「年初幾」好像溝通不到;「新正頭」朋友相見總是老套的祝賀語,至今長大了,不知不覺從「學業進步」變成了「步步高陞」,感慨著歲月催人但習慣未改;終年無休的茶餐廳、時裝店也破例休市,在閘外張貼著「初 x 啓市」的啓事;吃的食物突然間轉了口味,吃慣西式早餐的也在這幾天吃著蘿蔔糕、芋頭糕;平日輜銖必計的老闆們也會在年三十晚主動放半日假好讓同事們早點回家團年,年初二的開年飯與開工利是是至今仍不可或缺......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農曆年都興致勃勃的一家人在「年廿八、洗邋遢」;還有到姨媽的「士多」拿一大把一大把的紅黑瓜子,還記得姨媽總會笑著把一個個透明膠袋裝滿,讓我們帶回家餵飽那每一年重現天日一次的全盒;大家還記得那用透明玻璃紙包著的果汁軟糖嗎?不論是那綠色的蜜瓜味還是黃色的菠蘿味都是一樣呆板的甜,糊糊的口感,不過到現在若偶然見到,仍會毫不猶豫的重溫那回憶中的甜,還有那大小不一的「朱古力金幣」,更是每個全盒都不可少的至寶。
大除夕夜團年飯,一整桌豐盛菜式背後是媽媽臉上滲著汗的微笑;還記得飯後窩在「上格床」邊看電視邊小心翼翼的將一張張簇新的十元、二十元紙幣放在不同的「利是封」裹,這可是姐弟間爭著做的重任;猶記得放在洗手間地上那一鍋充滿青草味的「碌柚葉水」,與及媽媽記緊要從頭淋一遍的叮嚀;在睡前總會在枕頭底摸到一封「壓歲錢」陪著我們入睡......這些類似的記憶,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個版本吧?在這節日有偶然想起來嗎?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頭,還有些什麼是可以保持二十年、三十年歴久常新?手上的Iphone、流行的話題、偶像不堪時日洗禮,轉眼已煙消雲散,只有這些不起眼的習慣不知不覺間已陪伴我們長大,可以說,這些這些都變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這「家」的概念已成為我們的根,是中國人能傲然於世的傳統。
如果說我們這一代有些什麼負責要傳承下去,我會說其中一樣是過年、度春節的習俗。或者有人說習俗只是行為表癥,但行為表癥正是身教,若沒有這些老掉牙的習慣,又何來二、三十年後還是觸手溫暖的回憶?
對很多人來說,新年已是老掉的節日,比聖誕的魅力差很遠,不是狂歡的節日,只有沉悶的「拜年」,不過在華人社會裡,不論是內地、香港還是台灣,其實春節的影響分毫未減。看內地的春運,排除萬難也湧往火車站,長年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們趁著這個機會回老家,撫摸他們疲倦的心;在台灣也是一樣,年輕人也離開繁華的台北趕回鄉下小村度歲;在其他華人社會,不論在星加坡、大馬還是泰國,農曆年總會是各地唐人街最熱鬧的時節,大家都趕回家中,為的就是那一餐飯,一餐整整齊齊的團年飯。
儘管香港西化了多年,農曆年的習俗好像由繁變簡,逐漸息微,但其實春節早已滲入我們生活的處處:用慣了西曆的我們突然很自然的轉了農曆,不說「年初幾」好像溝通不到;「新正頭」朋友相見總是老套的祝賀語,至今長大了,不知不覺從「學業進步」變成了「步步高陞」,感慨著歲月催人但習慣未改;終年無休的茶餐廳、時裝店也破例休市,在閘外張貼著「初 x 啓市」的啓事;吃的食物突然間轉了口味,吃慣西式早餐的也在這幾天吃著蘿蔔糕、芋頭糕;平日輜銖必計的老闆們也會在年三十晚主動放半日假好讓同事們早點回家團年,年初二的開年飯與開工利是是至今仍不可或缺......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農曆年都興致勃勃的一家人在「年廿八、洗邋遢」;還有到姨媽的「士多」拿一大把一大把的紅黑瓜子,還記得姨媽總會笑著把一個個透明膠袋裝滿,讓我們帶回家餵飽那每一年重現天日一次的全盒;大家還記得那用透明玻璃紙包著的果汁軟糖嗎?不論是那綠色的蜜瓜味還是黃色的菠蘿味都是一樣呆板的甜,糊糊的口感,不過到現在若偶然見到,仍會毫不猶豫的重溫那回憶中的甜,還有那大小不一的「朱古力金幣」,更是每個全盒都不可少的至寶。
大除夕夜團年飯,一整桌豐盛菜式背後是媽媽臉上滲著汗的微笑;還記得飯後窩在「上格床」邊看電視邊小心翼翼的將一張張簇新的十元、二十元紙幣放在不同的「利是封」裹,這可是姐弟間爭著做的重任;猶記得放在洗手間地上那一鍋充滿青草味的「碌柚葉水」,與及媽媽記緊要從頭淋一遍的叮嚀;在睡前總會在枕頭底摸到一封「壓歲錢」陪著我們入睡......這些類似的記憶,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個版本吧?在這節日有偶然想起來嗎?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頭,還有些什麼是可以保持二十年、三十年歴久常新?手上的Iphone、流行的話題、偶像不堪時日洗禮,轉眼已煙消雲散,只有這些不起眼的習慣不知不覺間已陪伴我們長大,可以說,這些這些都變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這「家」的概念已成為我們的根,是中國人能傲然於世的傳統。
如果說我們這一代有些什麼負責要傳承下去,我會說其中一樣是過年、度春節的習俗。或者有人說習俗只是行為表癥,但行為表癥正是身教,若沒有這些老掉牙的習慣,又何來二、三十年後還是觸手溫暖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