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11

我愛台灣系列之二 -- 活化古蹟

古蹟活化是各地政府落力做的計劃,為古舊的歷史建築注入新活力,讓本土歷史以新的方式展現於本地市民及遊客眼前,並不是新鮮事。

作家兼兩岸三地文化人龍應台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之時,她上任第一件事,不是要大興土木建新的藝術館,而是要把整個台北市荒廢了的舊建築找出來,親自實地考察,看看如何給予新的活力。較為人所認識的就是台北中山區的「光點台北」,原為外國領事館,活化後成為一間播放小品的電影院,內有一間小小的誠品書店,一咖啡室及精品店,在市中心中圍成了一片綠洲,成為一班年青人及文化人的聚腳地。

香港也在做這樣的事,是遲了一點,後知後覺,如中環街市周圍,近來因收地條件鬧得沸騰的林東大宅、虎豹別墅等,都是一些大型的活化計劃,結果如何要留代日後拭目以待。

今趟台北短遊,沒有去「光點台北」,參觀了另外一個更大型的活化古蹟園區──華山1914。其實香港也有一個很大型的古蹟活化的例子,就是矗立在尖沙咀中心的HERITAGE 1881,新的尖沙咀景點。讓我們看看從兩者的官網中原文截下來的簡介:

華山1914

至於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400人。

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7.21公頃,園區內的建築是以廠區進行階段性的擴建,具有台灣近代產業歷史上的特殊價值與意義,其製酒產業的縮影不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酒類專賣的歷史。目前華山園區所保存完整的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更是一座產業建築技術的博物館,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之建築構造技術與工法,極具建築史學上的意義,也因位居市中心精華地段,又兼具都市整體發展的指標性意義。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後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

Heritage 1881 

由香港知名發展商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座落於香港尖沙咀廣東道名店林立的「1881」,為這項擁有逾120年歷史的前水警總部重新塑造經典、融合新舊設計,成為香港文化旅遊及購物消閒的地標,匯聚國際級購物商場、飲食娛樂及酒店於一身。

「1881」雲集多家國際級品牌名店、時尚食府、古蹟酒店、以及一個以古蹟為主題的展覽館,其商舖、酒店及飲食設施總面積約13萬呎。「1881」與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太空館、香港藝術館及尖沙咀鐘樓等地標建築僅一街之隔,毗鄰九龍公園、港鐵尖沙咀及尖東站、天星小輪及巴士總站,交通四通八達。「1881」建築極具特色,既有大型廣場,亦有百年古樹,配合晚上特別之燈光設計,凸顯「1881」的高貴不凡氣派。


單是從這段簡介及網頁設計就知道兩者的著墨點為何。Heritage 1881 明顯地所推祟的是豪華、經典,佔據著其中的是各大名店、珠寶首飾的旗艦店、頂級的餐廳,固然是美輪美奐,即便是見慣「世面」的香港人也覺得具品味。但事實上這對於一般普羅大眾而言,脫離了正常的生活,只淪為變成一個拍照的景點,而不是生活空間,我們只能仰望它的高高在上,仰望它的窮奢極侈。再者,這活化古蹟到最後只是個地產商的大型項目,賣的服務、商品跟一馬路之間廣東道對面的名店並無二致,又何來孕育文化,古蹟的活化只是一幌子而已。

再看,華山1914文創區內有大塊空間、草地,定時有藝墟、市集、文化活動、表演於區內進行,區內有多間餐廳、酒吧、茶館、精品店等。今次去到華山1914 區時經已入夜,主要是要一嚐周杰倫開的餐廳──Daje vu。這餐廳的賣點除了華麗的古典裝潢、周杰倫特別訂造的「蝙蝠車」、及以周杰倫名曲所命名的雞尾酒外,就是音樂與魔術,這裡有駐場樂隊及魔術師,我們在用餐時,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魔術師走到我們的桌前表演一個又一個令人讚嘆不已的小魔術,一邊表演一邊聊天,足有十五分鐘之久。除了周杰倫的餐廳,還有方文山開的茶館,戶外的小酒吧,專賣瑜伽服飾用品的瑜伽店等等。

這樣的一個藝術園區才能孕育著文化,小魔術師在餐廳駐場正能讓興趣成為工作,於客人桌前表演則能不斷累積經驗,魔術師與魔術餐廳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茶館、小酒吧等融入市民大眾生活,小店售賣台灣土產,手工製作,給予充份空間活在自己本土文化之中,這文創區才能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份,這才是「活」的古蹟活化。

這又令我想起同樣來自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的說話,關於兩岸三地的文化發展比較:

「大陸要建藝術館很容易,只要一拍板,就馬上進行,但願拍板的人有足夠的修養、內涵;
香港建立文化事業,是想如何將文化藝術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發展;
台灣發展文化是從下而上,由市民推動著政府,他們想要建立一個怎樣的社區,台灣的房子看起來都很醜,但是開門進出是每家房子都有自己的活力與生命。」

延伸閱續

華山1914 官網

Heritage 1881 官網

25.10.11

我愛台灣系列之一 ── 台北人

這是我最近到台北一遊的經歷:

台北人:「你常來台北嗎?喜歡台北嗎?」
我:「經常來。香港人都愛死台北了。台北人很好。你有到過香港嗎?喜歡香港嗎?」
答:「去過。不喜歡。不喜歡香港人。」

這是有趣的現象。台北與香港兩個地方毗鄰,飛機來回只需一小時多的時間,航班密得如穿梭巴士,加上現在兩地均可簡易辦理網上簽證,連落地簽證的少許手續費都省下來,來往公幹度假越見頻繁,卻只是單方面的喜歡,台北人來過香港的並無留下好的印象,其中一個主因便是人。

昨晚看亞視的節目《我要做特首2》,半小時專訪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談兩岸三地的文化發展,說到了一些類似的例子:

「我剛坐的士到這裏﹝尖沙咀文化中心﹞,下車的時候我跟司機說『謝謝』,他好像聽不到的樣子,木著臉;但我在台北坐的士,司機會主動跟我們說『謝謝』,然後就聊起來。」

事實上,我們作為香港人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台灣人熱情、好客,作為遊客,到台灣來好像有回家的感覺。台灣人質樸、豪邁卻不像大陸人的粗鄙,他們不拘小節卻不是隨處大小二便,沒有英國紳士的風度,卻有熱情的心。這裡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正正因為他們不當你是「客」,是朋友,是來跟他們分享自己生活的人。在火車站不知路怎走,隨便找上一個侯車的本地人,用不太流利的國語問路,除了細心指點你正確的路怎走,在同班火車上還跟你談天說地,說本地的特色,落落大方地跟你拍照,這正是台灣人質樸的好客之道。

相反,我們自問對待遊客的態度如何?或許我們受夠了大陸同胞財大氣粗的氣焰,養成了一種特殊的心理矛盾。我們一方面視之為「財神」,以支撐我們的外匯收入與龐大的零售業,但同時間我們鄙視著他們的霸道、無禮。當放下「營業員」的身份時,這種「排外」而矛盾的心理形成了香港人的冷漠、不友善。這不代表香港的服務水準不足,怠慢貴客,但分別是人們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我們是違心的待客態度,這絲毫之別,客人是深切感覺得到的。

再說人的素質。在台北捷運,不論男女老幼還是穿著時髦的憤青, 定必在月台上依地上黃線排好隊,車門開後不待最後一個乘客下車後沒有人上車;車廂上設有「博愛座」,永遠留給有需要的老、幼、傷、殘、孕。在香港,上車下車爭先恐後,讓座的人卻被人視為異類。

香港與台灣都曾愛殖民統治, 殖民過後,兩地均由自己當家,香港人卻越發大陸化,台灣人卻遺留了日本人的守禮、禮讓。這是教育。這是香港國民教育的失敗。

香港人喜歡到台灣度假,是因為能夠放鬆,放下平日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生活壓力,在純純的環境下過簡單的日子。雖然兩者都是都市,但沒有那種壓迫感,正正顯示了香港人本身對這種生活態度的嚮往。生活造就了香港人的效率、勤快、財富,也造就了我們的冷漠、貧乏。

我愛台灣,人是重要的一環。香港人,當我們控訴著強國踏破我們的海港城、迪士尼之時,是時候想想自己能做些甚麼了。


16.10.11

佔領華爾街與喬布斯之死

「佔領華爾街」行動席捲全球,香港貴為國際大都會,亦是繼紐約、倫敦後的金融體系,當然要於這火紅之年表達一下立場,「佔領中環」不逕而走,由交易廣場轉戰匯豐銀行,至今仍留守不退。高呼著「反對資本主義」、「打倒金權」等口號,橫額、旗幟鮮明,倒令我想做個「古今對比」。


資本主義既倒,剩下香港可走的路,就是共產主義了,這與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完全一致──「打倒資本階級」、「無產階級萬歲」、「共建和諧共產社會」,這些口號三十多年後捲土重來:




兩者何其相似,當然,現今的「佔領中環」當然比當年的文化大革命規模上差很遠很遠。規模不及是因為缺乏了一個極具魅力的領袖一呼百應,毛主席的演說及其英雄氣概可非任何一個當代香港所謂政客可及其萬一;若毛主席能重出江湖,定能領導群雄,成燎原之勢,令香港成為「紅衛兵」的第一據點。

由此而想到日前喬布斯之死差點便成了美國「國喪」,失去了一個偉大而能改變世界的人;香港首間蘋果專門店也有人獻花作最後致敬。同時間,同一班美國人及香港人,卻一邊憑弔著喬布斯,卻一邊高呼打倒資本主義,這是否「精神分裂」?有沒有想過,喬布斯的蘋果公司正正就是美國華爾街上市的最大資產公司之一,iphone、 ipad、 Mac 這些讓人趨之若鶩的潮物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精華所在;喬布斯與蘋果的空前成功正正就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我敢說,沒有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絕對沒有喬布斯與蘋果的神話。

我們做個簡單的實驗,讓那些佔領了中環及匯豐門口石獅子的八十、九十後們,讓他們掏出自己的手機,看看有多少部iphone? 他們的「共產主義」是根深蒂固的,他們的主義是「人們有iphone4S、住私樓,我也要有!否則這是不公平,這是財金霸權,這是我們要打倒的資本義!」


資本主義制度及自由市場經濟是香港乃至全球賴以發展、繁榮的基石。中國大陸走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其實也只是包裝過的資本主義而已。從全世界第二大的共產國家走過六十年也是行資本主義的路,才得以近二十年近乎奇蹟似的經濟發展。

想清楚,我們要堵塞的是自由市場中的漏洞,打倒的是官商勾結,反對的是金融體系內的上下其手,為富不仁,而不是單純的「反對資本主義」。這口號令人心寒,而在這旗幟下竟能號召到一班所謂受過教育的香港人則更令人心寒,我們號稱理智的市民竟如此容易受人煽動,「獨立思考」教育之缺乏可見一斑。連認清自己的優點與要補救的缺點也看不清,難怪在近幾年香港的發展勢頭江河日下。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財」也是資本主義下的概念。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