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12

經幡

海拔五千七百多米的經幡,很接近天的祈禱。
不過佛陀卻在人間,不在天空。
攝於納木措 2011 年 初秋

25.8.12

色譜

在太陽畫的色譜下,天線桿好像變得沒有那麼嚇人與冰冷。
攝於 Mt. Bromo, Indonesia 
2012 年盛夏


23.8.12

淡然的幸福

寧靜、淡然,凝在十六世紀的古典浮在空氣之中。
與愛人把臂同遊於古石橋上,幸福,或許就是這麼簡單。

20.8.12

春去秋來 ﹣ 我和秋天有個約會

二十載後,春去秋來,再續經典。於立秋時份賞【我和秋天有個約會】,勾起二十年前的回憶。



一九九二年,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掀起一陣「麗花皇宮」熱,以六十年代的香港為背景烘托出姚小媟、藍鳯屏、金露露、蘭茜四位歌女之間的故事,她們之間的情義成為經典。猶記得二十年前沒有機會在現場欣賞當年的舞台劇,只好窩在電視機前一篇又一篇的將錄影帶播完再播,一首首家傳戶曉的歌曲聽得滾瓜爛熟。

「你你你為了愛情,今宵不冷靜;你你你為了愛情,孤單的看星......」

「夜闌人靜處,當天際星與月潮流動,感觸有如潮水般淘湧;若是情未凍,請跟我哼這幽幽的SAXOPHONE,它可以柔柔將真愛為你送。」

到了二零一二年,由張敬軒以鳯屏之子、小媟養子DANNY的身份將故事延續。上一輩的情誼帶到下一代,舞台由當年的舞廳變成今天的演唱會。時光荏苒,歌女已成歌后,昔日的好姐妹只剩二人,只能以一幅舊照和縈繞不去的夢囈連繫著二十年前的往事。

整個舞台劇諧趣兼備,但卻又笑中有淚,處處可見歲月不饒人的無奈。當年叱咤一時的白浪、「筷子姐妹花」多年後已成可愛的老人家,風光不再,由當年百人追訪的對象,變成記者們不屑一顧的「老坑」;再踏台板,歌衫已不復合身,拉長尾音已不再夠氣。這些笑料背後都是年華老去的無奈,引起無限回思。

劉雅麗、羅冠蘭演出二十年後的角色游刃有餘;蘇玉華演出已逝的鳯屏一角,踏上台板不發一言,單單賞相洋溢愛子之情;張敬軒的演技有意外驚喜,尚能交代內心的掙扎,劇末自彈自唱一曲【我和秋天有個約會】更是一展所長,得心應手。略嫌劇中DANNY 的感情線過為冗長,半場過後交代男女主角的感情轇葛嫌婆媽,寧願看幾位老戲骨多點戲份,更為精彩。

春去秋來二十載,白馬過隙,轉眼即逝。春秋之約橫跨兩代,比起劇中內容,那份感情更是入場支持的主因。




4.8.12

奧運與國民教育的迷思

近日,電視上的直播都是追蹤人著國家隊有奪標能力的項目:
孫楊在歐美襲斷的游泳場上摘下首金;
葉詩文泳術震驚世界;
秦凱、羅玉通雙人三米彈板翻騰四周半後完美入水;
鄒凱在單槓上翱翔;
林丹氣勢無匹的劈殺......

這些鏡頭都在這陣子掠奪我們深夜睡覺的時間。但日間,我們則掙扎於強烈反對洗腦式國民教育入侵香港,對中國的統治嗤之以鼻。兩者態度迴異,幾近矛盾。 

把我們與中國運動員繫在一起的是身上炎黃子孫的血脈,同樣的習俗、文化、語言、文字,以致觀念、傳統,而不是黨與政治,更不是倒是為非,偏頗的國民教育。 深受我們感動的是運動員背後所付出的汗與淚水,將他們的青春與人生都奉獻給一項運動,欣賞他們的努力讓我們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對強迫性國民教育的唾棄與對中國運動員的推祟,兩者並非矛盾,更不是「輸打赢要」,這是恨鐵不成鋼的憤慨。說香港人祟洋媚外,其實一點都不然。這樣迴異的態度正好反映我們重視理性,而非單純民族的感性。

什麼是國民教育?奧運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國民教育。我們為女雙羽毛球手打假波感到不恥,是對「真」的追求,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不理是非對錯去支持國家隊。不只是在香港,即使是國內的大眾以至官方都對這樣的行為予以譴責,感到羞恥。相反,屢打破世界紀錄的泳手葉詩文在沒有任何證據之下被質疑使用禁藥,是對中國運動員的歧視,侮辱了運動員背後多年來的努力,我們堅決反對。

對「真」的追求,公平較技,正是奧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的根本。 既然中國官方能在運動場上有明辯是非對錯的能力,為何在香港要推行的國民教育上卻要倒非為是,隱惡揚善,矮化自己求真的能力?

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於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中鎮壓天安門學生釀成慘劇是事實;他提倡的改革開放令中國經濟騰飛,解決地球五分一人口溫飽的問題亦是事實,功過不能相抵,但兩者都應原原本本的記於史冊之中。我們期待著日後的國民教育的試題是「試評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的功過」。何以我們能用同樣持平的角度去看秦始皇、唐太宗,卻不能用同樣的角度去看不能否定的歴史?何以德國人能勇敢面對二戰時所犯下的錯誤,我們卻不能?難道日耳曼民族真得比中華民族優勝?我絕不同意。

我們希望五星紅旗不只代表世上人口最多的國度,不只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不只是能與歐美列強競技的運動強國,希望有一天五星紅旗的飄揚還代表著平等、博愛、自由,這些與奧運精神相契合的普世價值。這樣,當中國運動員站在頒獎台的最高一級時,我們才能把頭抬得更高,更驕傲地唱出自己的國歌。



昔日